跳到主要內容

筆記(一):遊戲化的意義

遊戲化(Gamification)的概念在過去曾經紅極一時
許多「專家」跳出來認為這是行銷或改變世界的下一個關鍵,卻在沒幾年後逐漸沒落
到底遊戲化是什麼?又為什麼經歷了如此戲劇化的興起與消逝?

簡單來說,遊戲化就是把遊戲當中激發人們動機的元素應用在非遊戲的情境中
用以激發人們的動力、克服惰性達到特定目標
因為遊戲產業的蓬勃發展及行銷新意而興起
但也因混雜相當多理論基礎、缺乏獨立研究深度使得近年又逐漸沒落

遊戲化不代表把事物做成遊戲
首先必須說明,「遊戲化」並不是製作遊戲
而是將遊戲元素與遊戲設計技術應用於非遊戲情境當中
其著重的點在於將遊戲當中令人興奮、保有行動動機、提高樂趣等機制結合日常生活
促使人們更願意改變或持續特定行為

舉例而言,Nike+ 將慢跑這種人們知道,重要卻容易怠惰而無法持續的運動
結合積分、獎章、社群分享等元素之後,成為一個讓人愛上的每日活動

遊戲化並不僅僅是將一些在遊戲中常見的獎勵模式塞到日常生活中就能成形
當中涉及心理學、社會學、管理學、行銷學等等
精心設計的遊戲化能改變人的行為、培養習慣
在無形中利用人的自主性,朝我們所希望的方向前進
反過來說,設計不當或過度的遊戲化也將造成人們的反感或成為作惡的來源

人,生來就喜歡玩遊戲
玩遊戲是我們(甚至所有哺乳類動物)與生俱來的原動力
回想在制式教育前,我們便是透過「玩」學會怎麼控制我們的四肢、學會與其他人相處
在得到樂趣的同時也獲得了新技能,也就是說「透過玩來學習」就是我們的天性

雖然制式教育設計得十分有效率且標準統一
但動機和鼓勵機制稍嫌不足的情況下,讓許多學生很難從中獲得樂趣而減少了成效
因此,遊戲化便是要透過找回動機與樂趣
應用在不只是學習的領域,而成就更好的未來

遊戲化概念早已使用許久
遊戲化這種工具已被各種規模的企業與非營利組織如所採用
因為背後應用了許多在其他領域研究已久的專業知識
成為一種能讓人快樂、積極甚至上癮的去做某事、改變的力量
不管是在商業上、教育上、工作上,乃至於生活上都能見到其身影
已是人類發展歷史中無法或缺的一環,其概念與想法早已深植人心

遊戲,是跨國、跨世代的共通語言
在電玩非常普遍的今日,遊戲已經是無所不在地影響世界大多數的人
根據美國一個基金會的研究,97% 的青少年(12 - 17)都玩過遊戲
平均遊戲玩家的年齡為 30 歲(且 37% 以上超過 35 歲)、47% 的玩家是女性

可見遊戲已經不再是「小孩子的玩具」
看看 Pokémon GO 在台灣,玩得最瘋狂的不是年輕人
而是平常待在家裡或公園的中老年人

類型與種類豐富的遊戲產業產值更是好萊塢電影工業產業的兩倍之多
每個玩家所投入的時間可能比各種報章雜誌媒體還多
我們可以說,若是把遊戲視為一種平台,那麼這個平台是任何媒介所無法匹敵的

在這個問題既全球化又需要各地因地制宜在地化的今日
大概沒有像遊戲化這樣既能讓所有人接受,亦能循序漸進達成目的的工具
遊戲化或說遊戲的概念其實一直都存在
只是近年來資訊科技和環境的變化,使得當中所需的技術、工具逐漸普及
使得這個概念能更加成熟的應用與呈現而廣為人知
許多顧問或分析公司亦將之認為是未來的重要趨勢
也因此,在越需要刺激、回饋的世代,遊戲化確實是不得不瞭解的利器

然而,因為此概念太過新穎,其背後牽涉了許多不同領域的知識且仍在發展中
不容易完整瞭解其完整觀念並實際運用於各式情境
以至於人們無法立即看到其效益而屏棄之,實在可惜
因此,就藉由筆者與各位一同研究並探討「遊戲化」的奧妙與神奇效用吧!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筆記(五):遊戲化理論

有關遊戲化的組成元素有多種理論架構 以下以 Werbach 教授的元素金字塔、Marc LeBlanc 教授的 MDA 理論以及筆者自創的 PFR 理論來說明遊戲化最核心的組成元素 Werbach 教授的元素金字塔 此金字塔理論將遊戲元素分為具有階層的三層:動力、機制、組件 而在金字塔之外的則是遊戲元素之外的整體遊戲體驗,包含了如遊戲美學等概念 動力:系統當中最高概念的元素,為內隱的結構規則,如:約束、情緒、敘事、進程、關係等,如同背景環境般,讓玩家不知不覺會受這些元素影響,進而產生對於該遊戲或遊戲化的「感覺」甚至心流狀態,也因此動力是遊戲元素當中潛移默化最深、層級最高的類別 機制:推動玩家行動的遊戲元素,包含了挑戰、機會、競爭、合作、回饋、收集資源、獎勵、交易、回合、獲勝條件等,主要功能為推動玩家在不同進度上做推移、行動,促使玩家進入下一個階段 組件:最具體、最具服務性質的元素,用以推動上面兩層遊戲元素的基礎,如:成就、虛擬身分、獎章、頭目戰、蒐集、戰鬥、內容解鎖、禮物、排行榜、等級、分數、任務、社群圖像、團隊、虛擬物品等 Marc LeBlanc 教授的 MDA 框架 此框架其實原本是針對遊戲設計(Game Design)所設定 旨在闡述使用者動機、交互遊戲元素與相關技術之間的關聯性 並從設計者與使用者的角度觀看遊戲(化)之不同與出發點,藉此了解兩者的觀念差異 機制(Mechanics):指遊戲(化)的設計以及其內容 動力(Dynamics):指吸引並促使使用者持續使用與進行的設計 美學(Aesthetics):指為包裝、行銷或使遊戲(化)更具特色的美術、外在設定 從設計者的角度來說,設計遊戲(化)必須先從最核心的機制下手、激發出使用者的動力,最後再由美學方式吸引並增加使用者的黏著度 從使用者的角度而言,最先接觸到的即是介面、美術設定等美學,並在不知不覺當中激發出動力,進而達到設計者所設計的機制目標 也就是「好的設計顯而易見,高明的設計查而不覺」(good design is obvious, great design is transparent) 筆者自創的 PFR 理論 筆者認為,遊戲化的最核心價值在於達到設定的目的 必須藉由回饋、機制相輔相成來協助使用者達成,這兩者是最不可或缺

筆記(三):遊戲化的定義

從筆記(一)的概念,到筆記(二)的範例 相信讀者們對於遊戲化多少有些輪廓 然而實際上遊戲化是否有個明確的定義足以區別出哪些是遊戲化,哪些又不是呢? 在透過其他學者和自己的心得闡述何謂遊戲化之前 我們先來聊聊哪些「不是」遊戲化 「製作電玩」不是遊戲化 不管是電腦遊戲、主機遊戲、手機遊戲、桌上遊戲等 只要其目的是純粹的娛樂,那麼他就是真正的「遊戲」而不是「遊戲化」 就像在 筆記(一) 所開宗明義說明的,遊戲化是將遊戲元素應用於非遊戲情境當中 因此若是完整的遊戲,嗯…就是遊戲 「在工作中玩遊戲」不是遊戲化 有些人會問,那在工作中玩有趣的遊戲算是嗎? 像是組成新團隊時的破冰遊戲? 如果只是把一些現成的遊戲放到工作中,這也不是遊戲化 遊戲化是將遊戲的各種元素拆解,並透過設計量身訂做於某一目的 「用遊戲促銷」不是遊戲化 雖說目前遊戲化最廣泛應用的地方便是商業 但像是買產品就送贈品或集點活動 儘管已經很接近,卻仍只是一種類似遊戲的商業促銷活動而已 這個也不算是遊戲化,因為它並沒有改變消費者的體驗 「模擬體驗」不是遊戲化(而是嚴肅遊戲)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飛機的機師都要在模擬器上花費數百小時 這種模擬體驗是為了在逼真的安全環境下進行訓練 為了訓練飛官的飛行模擬機、手術開刀的模擬程式等,這些也不能算是遊戲化 而是一種非以玩樂為目的的特殊模擬體驗 我們可以透過德國 Sebastian Deterding 等人團隊在 From Game Design Elements to Gamefulness: Defining “Gamification” 一文當中對於遊戲、玩樂所做的一個四象限模型,更清楚區分之 在 Y 軸上,正極所代表的是遊戲、負極所代表的是玩耍 差別在於是否遵循特定的規則或是僅是單純的樂趣、精力釋放 在 X 軸上,從負極到正極所代表的是遊戲本體(物體)的完整性 如果是越完整的遊戲或物品,就越靠近負極 我們可以見到,遊戲化是位於第一象限 代表這是一種遵循特定規則,但並非具一款遊戲或玩具如此完整的形體 然而,在現實中,有時確實很難將遊戲與遊戲化區別 有時候我們無法以二分法區別「這是遊戲化而不是遊戲、那是遊戲而不是遊戲化」 就像是光譜,從基本的遊戲機制、遊戲

筆記(四):為何遊戲化

現有的工具或制度不足嗎?為何還要遊戲化呢? 不管是學習、工作、社團運作都有其獎懲辦法,難道這還不夠嗎? 胡蘿蔔與棍子(賞與罰)伴隨著人的生命和歷史不斷演進 從嬰兒期的循循善誘、學生期的成績評比到工作時的考績制度 無不透露出做的好有糖吃、做不好有罪受的訊息 雖然從學校、從工作都能看出確實有人能依著規則前進 然而也是有不少人無法融入此制度,或說被此制度所拋棄 說明著這制度仍有不足或者待改進之處 不過在提出其他方式或制度之前,我們必須瞭解現行制度的優缺點 獎懲制度的限制與反效果 獎與懲、賞與罰確實是非常直覺而簡潔的制度 做對事情就給獎勵、做錯事情就給懲罰,藉此鼓勵人們趨吉避凶做對的事 然而這可能只在功利導向的事情上能順暢運行 我們可以從人的兩種動機:外在動機與內在動機來說明 外在動機是指人們為了某些外在因素、達成特定目的而決定去做特定事情 例如:小孩為了得到十元的零用金而洗碗、小學生為避免受罰而假裝午休 內在動機則是指人們因為認同行為的價值而主動為之 例如:喜愛火箭而主動鑽研相關知識、因為不喜歡髒亂而勤加打掃環境 內在動機通常是人們持續做某件事的主要原因 外在動機通常的效果快但短暫且容易疲乏 有趣的是,兩者的交互影響下,可能會出現其中一者的效果越過甚至取代另一者的狀況 我們一定聽過「工作,要找自己有興趣的行業」以及「興趣,千萬別拿來當作工作」 這兩句完全矛盾的話便道破了內在與外在動機的相互影響 興趣,在此代表了內在動機,人們因為趣味而自發學習 工作,在此代表了外在動機,為了討生活、賺錢而從事勞動 認為工作要跟興趣結合的人,是希望藉由內在的持續力壓過疲乏的外在動機 認為興趣別當工作的人,則預期外在動機會取代內在動機,終究造成疲乏 但是誰是對的呢? 曾有托兒所因某些家長偶爾遲來接回小朋友而苦惱 雖然這些家長都會一臉歉意的說下次不再犯,他們決定以不高的罰金作為懲罰 希望遲到的家長能以此為戒而減少發生的頻率 沒想到,政策一出,遲到的狀況不減反增 原來這些家長把罰金(外在動機)視為遲到的權利金,而也不必感到不好意思(內在動機) 分數,一直以來都是學校教育的重要評量指標 不管是判別學生是否已經習得知識、校內排名或是以此作為分發依據 分數在許多學生內心的地位已超越了學習本身 為了得到更高的分數(